首演将至 | 大型民族管弦乐《大河之北》排练渐入佳境
随着9月1日首演的日益临近,大型民族管弦乐《大河之北》的排练也渐入佳境;进入细排阶段。河北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的演奏员们在中国著名作曲家、本次音乐会指导张千一和著名指挥王甫建带领下,状态越来越好,磨合也更加的默契。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演奏员们为了让观众欣赏到高水准的音乐会,正在加倍努力,认真排练每一个曲目,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曲:张千一 丨作曲助理: 贺思阳
该作品体现了作曲家对河北历史、人文、自然、民俗等文化现象的思考,作曲家尽可能的把河北元素纳入音乐遐想的范畴……
第一乐章“士—燕赵悲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歌》)。全曲以开门见山的强烈持续低音节奏和多调性主题叠合表现出青铜时代燕赵古国那种“士”的风骨豪情,并通过动与静、强与弱的对比寓意历史瞬间的怦然心动和历史长河的寂静孤冷。
第二乐章 “赵州桥随想”(二胡与乐队)
赵州桥不一般。它的拱形结构不仅仅代表中国古代建造技术的高峰,也体现了其文化内涵的丰富。第二乐章的具体创作想法如下:
(1)通过曲式的拱形结构 ABCBA 来表达“桥”。
(2)乐章中选用了两版河北民歌作为素材,其中一首为耳熟能详的《小放牛》,另一首为来自青龙满族自治县的《四六句》。这两首民歌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的歌词完全一样,都写了关于“赵州桥”的内容,但曲调风格却不同,小放牛结构更为方整,四六句的句形较为不稳定。这两个主题分别是 A 段主题《小放牛》和 C 段主题《四六句》。
(3)乐章中的 A 段主题表现了生活的歌唱性;B 段主题抒情委婉;C 段主题诙谐幽默。总体上表现了淳朴的民风、工匠技艺、历史的悠久、市民的生活场景以及歌词中的俏皮画面感。
(4)通过二胡多个演奏技术段落展现“赵州桥”工艺的精湛;通过多个主题以及复调性的写作形式展现河北人民生活的多种层面。
第三乐章 “回娘家”(吹打乐)
乐章结构为“散——慢——中——快——急”,运用了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由慢到快的速度发展架构,带有一定的叙事性。
其中,第一段散板作为音乐的引入,节奏较为自由;
第二段以管乐演奏慢板抒情旋律,表达女子的思念娘家之情,具有歌唱性;
第三段为中速,带有行走的韵律,如同坐轿子回娘家的场景描述,具有兴奋与期盼感,其中引用了“放驴”的音乐素材;
第四段速度为小快板,音乐材料加入了“顶嘴”的素材,通过模仿等手法表现了娘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感并随着速度的加快以及力度的增强,音乐不断向高潮推进;最后一段是乐章的高潮,在快板速度下,管乐与打击乐激烈的竞奏,将整个第三乐章推向高潮,在热烈的情绪中结束。
第四乐章 “大平原”
漫漫青纱帐,辽阔大平原。ABA 的乐章结构以舒缓而又舒展的旋律和细微波浪式的律动织体展现了河北千里大平原的宽广辽阔,中段琵琶奏出河北民歌“放风筝”的素材,表现出静态的惬意。再现又回到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渐渐地结束在淡淡的意境之中……
第五乐章 “梆腔梆韵”(梆笛与乐队)
梆子是中原及北方地区重要的戏曲形式。该乐章借“梆腔梆韵”之题重在体现河北梆子的如下特征:
(1)乐器运用:梆子。梆子作为梆子腔中的主要特色乐器,在乐曲中贯穿运用。梆笛,既体现了梆子腔高亢,又表现了抒情、诙谐等多种特征,并通过部分对人声的模仿使其更具戏曲声腔的特征。
(2)旋律风格:运用大跳进,体现梆子腔的典型旋律进行特点。
(3)曲式:散板——大慢板——小慢板——二六板——流水板——散板。该乐曲结构属于较为典型的梆子腔戏曲结构。作为一部梆笛协奏曲,该作品除了对梆子腔的表现之外,还运用了大量的梆笛演奏技巧,使作品的梆笛独奏极具技术性,与乐队形成紧张激烈的竞奏关系。
第六乐章 “避暑山庄-普陀宗乘”
位于承德避暑山庄的普陀宗乘庙被称之为“小布达拉宫”。该乐章把汉藏文化融合起来,使皇家宫廷和藏传佛教在缥缈的固定动机中有了共同的归宿感。尤其结合了藏族宫廷音乐“囊玛”,色彩更加丰富,意蕴更加高远。
第七乐章 “关里关外塞外”
河北内向关里,西对塞外,是北方多地域文化的交汇点。此乐章结合了河北民歌“放风筝”、东北民歌“正对花”以及蒙古族音乐素材,表现出强悍洒脱的北方气质,为整部交响乐画上一个更加多元更加开放的句号。
创作大型民族管弦乐《大河之北》,是河北演艺集团、河北省歌舞剧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排练图片、摄影、资料提供:张帆
编辑:袁林
购票请关注:"河北演艺票务通" 进行购票